2025年4月8日上午,海右书院111教室内气氛热烈,智能工程学院特邀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信息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集团工科学科带头人李方伟教授与30余名优秀学生代表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学术引领未来,对话赋能成才”的座谈会。李教授以学者、教育管理者及家长的多重视角,围绕学业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教育本质与就业选择等话题,与学子们进行了近两小时的深度对话。其前瞻性的学术视野与真挚恳切的建议,全场师生收获满满。

退伍返校如何破局?专家支招:以“复合型思维”重构竞争力
座谈会一开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24级退伍学生代表苑俊喆便抛出困惑:“部队经历让我锤炼了意志,但工作内容与专业脱节,如今重返校园该如何找准方向?”这一问题引发在场学生共鸣。李方伟教授结合多年研究生培养经验分析道:“军旅生涯赋予的纪律性、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恰恰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隐形优势。”他建议该同学以“跨学科融合”思维突破局限:“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可探索人工智能在工作领域的应用场景,报考相关方向研究生或参与军民融合课题,将个人经历转化为自己竞争力。”

论人工智能边界:技术为骨,人文为魂
面对学子们对AI技术狂飙的关切,李方伟教授从哲学维度展开探讨:“当前AI能解构逻辑,却难建构情感;能生成文本,却难传递温度。”他以座谈会现场为例强调:“就像此刻我们眼神交汇中的信任,问答间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些蕴含人文特质的互动,正是人类区别于算法的根本。”他提醒智能工程学院学子:“未来顶尖工程师不应仅是技术迭代者,更需成为伦理思考者。要让代码承载善意,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与价值。”

谈完满教育:跨界培养“完整的人”
作为特邀嘉宾,李方伟教授从教育管理者视角指出:“完满教育不是专业知识的单线程累积,而是培养‘既能解码数据,也能理解诗歌’的立体人格。”通过对比中西方教育模式,他提出“三维成长模型”:“专业深度决定职业底线,跨界广度拓展人生可能,而人文温度则定义灵魂重量。”这番论述让在场学子耳目一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3级4班的王佳霖同学感慨:“李教授让我意识到,工程师的终极课题不仅是优化算法,更是理解人性。”

破解就业迷思:动态成长比静态规划更重要
针对就业焦虑,李教授以“河流哲学”比喻职业发展:“人生就像长河,在迂回处积蓄能量,在奔涌时厚积薄发。”他建议毕业生摒弃“一步到位”思维:“首份工作或许偏离预期航道,但过程中培养的跨界能力、建构的认知框架,终将汇成推动人生转向的势能。”面对“躺平”“内卷”等热议话题,他直言:“比批判环境更有意义的,是锻造‘环境抗性’——持续学习力就是最好的破局武器。”

跨界对话激发思维共振大咖视角照亮成才路径
整场座谈中,李教授既以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信息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集团工科学科带头人的专业高度解析国家人才战略,又以师长的温情分享求学路上的抉择故事。当谈及“科研如何避免纸上谈兵”时,他笑言:“我的团队规定,每项人工智能课题必须找到三个现实应用场景——让技术扎根泥土,才能长出改变世界的果实。”这些“接地气”的智慧引发阵阵掌声,更点燃了智能工程学院学生们的探索热情。
活动尾声,李教授向学子赠送寄语:“成才路上没有统一坐标系,但永远需要两种养分:向上生长的专业锐度,和向下扎根的人文情怀。”这既是跨校学术交流的思维结晶,亦成为智能工程学院深化育人改革的新注脚。

撰稿人: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