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深耕产教研融合,拓宽科创思维 ——李方伟教授指导智能产业研究室工作

作者:   时间:2025-10-14   点击数:

为进一步拓宽科研团队创新思维,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推动“产-教-研”协同育人机制向更深层次融合,2025年10月13日下午4时,在海右书院111房间,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信息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集团工科带头人李方伟教授莅临智能工程学院进行工作指导。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张超、智能产业研究室全体成员以及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共同参会,围绕研究室发展与科研教学融合展开深度交流。

会议伊始,智能产业研究室的相关负责人,智能控制研究组王明伟、智能装备研究组刘增强、材料研究组王伟分别对2024-2025学年开展的相关工作、取得成果以及2025-2026学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各小组深度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反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在学科竞赛、教学竞赛、学术著作发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汇报结束后,李方伟教授对智能产业研究室的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研究室在过去一学年不仅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量质双升”,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科研与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生培养紧密结合,真正践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针对研究室未来发展,李教授提出三点关键建议:一是要继续夯实“科研反哺教学”的核心优势,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可尝试建立“科研项目-教学案例-学生实践”的转化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二是要紧扣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研究室的科研方向与书院制下的“导师制”、“项目制”结合,让教师科研能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三是要聚焦“智能产业”核心赛道,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通过联合企业申报课题、共建科研中心等方式,提升科研成果的落地价值,进一步强化“产教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随后,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王超男研究员与邓秋菊研究员,结合自身科研与教学经验分享心得。王超男研究员从“科研方向选择”切入,建议研究室成员可从“行业痛点”“政策导向”“自身优势”三个维度挖掘科研问题;邓秋菊研究员则聚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以小见大、循序渐进”的培养思路——从指导学生参与文献整理、数据采集等基础工作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撰写论文,帮助学生建立科研思维与信心。两位研究员的分享既有具体方法,又有实践案例,为研究室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操路径。

最后,李方伟教授与现场教师围绕“如何精准挖掘科研问题”、“科研反哺教学的具体落地形式”展开互动交流。针对教师提出的“科研方向与教学任务如何平衡”的疑问,李教授结合自身经验解答:“科研与教学并非对立关系,反而可相互促进——教学中发现的学生知识盲区,可能成为科研的创新点;科研中突破的技术难题,也能转化为教学的鲜活案例,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优教学’的双赢。”李方伟教授进一步强调,科研问题的挖掘需“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既要关注当下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要预留技术创新的前瞻性空间,同时要鼓励教师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打破思维局限,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

通过此次交流,为智能产业研究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与动力。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李方伟教授的指导既高屋建瓴又贴合实际,不仅拓宽了科研视野,更深化了对学校“商科教育、完满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合逻辑的理解;王超男、邓秋菊两位研究员的经验分享则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让大家对“科研反哺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落地路径。未来,智能产业研究室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梳理发展方向,优化科研与教学协同机制,以更严谨的科研态度、更创新的思维模式迎接挑战,为学校智能工程领域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撰稿、摄影:王恒帅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学院西路8号      招生电话:0538-6305003/6305004/6305005

鲁ICP备17007997号-2    版权所有 © 泰山科技学院

手机版